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100章 雨过天青云**  (第2/2页)
    在清代,能被确凿认定的,主要是乾隆的诗,含有柴窑的有四首,咏碗的两首,咏枕的两首。不过,乾隆有过把汝窑当成钧窑的光辉经历,这可信度恐怕得打点儿折扣。    清代民间的一些笔记也曾记录过柴窑,但可信度就更小了。    到了民国年间,还有一些传闻,但也只是传闻,无从稽考。比如琉璃厂发现过柴窑残片,还被磨成了三寸圆形;比如帮着袁世凯烧制洪宪瓷的大管家郭葆昌,曾经用一处大宅、数十亩良田作为代价拿下过一件柴窑。    到了今天,并没有任何一件公认的传世柴窑器出现。    倭国曾经展出过一件百合花瓶残器,据说是明代皇帝回赠给幕府将军的礼物,号称这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件柴窑器。    但是很多人不信。    不管别人信不信,反正余耀是不信。    可火字口的这件梅瓶,余耀虽然未曾谋面,甚至没有见过实物图片,只是根据一个手绘的轮廓猜测,他却信了。    这应该就是一件柴窑天青釉梅瓶!    瓷器中说到柴窑,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用木柴作为燃料的瓷窑。还有,当然就是这个专属的“柴窑”。    柴窑,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柴荣的御窑,柴窑天青釉,也是他主持创制的。    柴荣这个皇帝,还是比较有才能的,可惜英年早逝。他驾崩后,太子年幼,他曾经的义弟赵匡胤,在陈桥驿黄袍加身,北宋取代后周。不过,赵家对柴家还算不错,一直养着,世袭罔替。水浒里的柴进柴大官人,就是按照柴荣后代来描述的。    柴荣有个很大的爱好,那就是研究矿土,烧制瓷器。皇帝一旦有了爱好,而且孜孜以求,那各种便利条件太多了,必然会成就相当高的专业水平。比如宋徽宗赵佶的书画,创出了瘦金体;比如明熹宗朱由校的木工,创出了可以折叠移动的大床。    而柴荣,则大笔一挥:雨过天青云**,者般颜色作将来!    柴窑天青釉横空出世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凌驾于所有单色釉瓷器之上,笑傲千年。    见余耀和钟毓两人异口同声说出,萧影倒抽一口冷气,“单单只是火字口的这件柴窑,就是无价之宝,那所有的这批重器珍玩,岂不是真成了半壁江山?”    钟毓嘴角微微一动,“可惜,只是猜测,终究是不见实物。而且,其他字口和大掌眼的东西,我也不知。”    余耀想了想,“东江省博物馆的那件太颠方鼎是许太炎先生送出的,这一件,莫非原先也在秘藏名单中?”    “这就不好说了。”钟毓接口,“我猜测,集中秘藏,也是无奈之举,肯定是本想安全稳妥转移,却发现很难实现。毕竟,当时倭寇已开始全面侵略,光是汉奸的耳目就很难避开。”    “难不成,就是因为这件太颠方鼎转移的时候差点儿出事儿,才导致了秘藏计划?”    “出事儿?”钟毓和萧影都是面露疑惑,“这件太颠方鼎不是一直好好的在华夏么?”
		
		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